![]() |
![]() |
让学生“睡得好”——夜色中的教育温度 | ||
作者: 来源: 日期:2025/4/21 9:58:42 人气:2 | ||
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,是民族振兴、社会进步的基石。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,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以“办良心教育、做良知教师、出良好质量”的“三良”理念为引领,以让学生“吃得好、睡得好、(活)动得好、学得好、质量好”的“五好”实践为路径,探索出了一条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力度的育人之路。这不仅是学校对教育本质 的 回 归 ,更 是 对“培 养 什 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。 从本期起,本报以“‘三良’‘五好’看龙泉”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。我们期待通过这组报道,让公众看见一所学校如何以“良心”为舵、以“良知”为帆、以“质量”为锚,在教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;更希望引发全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——真正的教育,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生命的滋养与人格的成全。正如该校执行校长许明华所言:教师在课堂所讲、所教的知识或技术,中考高考后或者几年后,学生就遗忘了;但学校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、人格的引领、“三观”的导向、爱心的呵护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,这些,最终也刻在了学生记忆最深处。让我们共同走进龙泉,见证教育的力量! 暮色如纱,轻笼巴城。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的宿舍楼准时亮起柔和的廊灯。随着时间的指针指向21:40,3600余名住校生的呼吸声渐次融入夜色。在这座校园里,一场关于优质睡眠的守护行动,已持续了整整23年。 生活老师教学生叠被子 “三心”团队: 以母爱织就温情网 “当年军训时站军姿的孩子们,现在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上学了。”站在学生宿舍楼前,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生活部部长马佐荣感慨道。他手中那把老式电筒,金属表面已有了岁月的包浆。作为武警教官,马佐荣2002年参与学校首届军训后便结缘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,这位曾经的“铁血军人”,如今统领着32人的生活老师团队,温情守护着龙泉学子。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招聘生活教师有个“硬条件”——应聘的女性必须要有小孩,或者有带小孩的经验。与学校食堂里的“妈妈厨师”团队一样,学生宿舍也有一支“妈妈老师”团队——32名生活老师中,有30人的孩子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读书,这种“双重身份”让宿舍多了母爱的温度,她们将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情怀倾注到每一间宿舍。 “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求生活老师必须具备‘三心’——爱心、细心、热心。‘三心’是我们生活老师队伍的灵魂。”马佐荣说,生活老师除了做好宿舍管理,更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为孩子们做好服务。在生活部的每一次例会上,马佐荣都会反复强调一句话——学生的事,再小都是大事。 B114XX、B116XXX、B108XXX爱蹬被子;B115XX性格比较内向;B105XXX过敏体质;4月8日晚,B112宿舍XXX轻微打呼噜……在B栋1楼宿舍生活老师岳玲峰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层楼大部分孩子的性格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征。“和娃娃们相处久了,就能掌握他们的不同特点,也便于工作中为他们做好服务。”岳玲峰说,比如睡觉爱蹬被子的学生,晚上她会重点关注,为他们盖好被子。 在生活老师值班室,学校还为住校的学生准备有微波炉、常用药。而在女生宿舍,生活老师值班室还备有红糖姜茶、暖宫贴等女性专用物品。“哪个娃娃生病了,没胃口,我们就给她熬粥;哪个娃娃到了生理期,身体不适,我们会给她送去红糖姜茶、暖宫贴;甚至有的娃娃扎不好辫子,都经常是我们帮忙。”女生宿舍生活老师赵芳说,这种“妈妈式”的服务延伸至孩子们在宿舍里的每一个细节。 生活老师的悉心照顾,让孩子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母爱,所以,很多住校的学生都称呼生活老师一声“妈”。“很多孩子参加工作后,有时候还给我们打电话。”岳玲峰说,电话那头孩子们的一声“岳妈”,足以融化她工作的疲惫。 学生宿舍楼 翻开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制定的住校学生《睡眠管理方案》,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和分工矩阵令人震撼。这份融合军事化管理与教育智慧的方案,将“睡眠优先”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行动指南。 上午最后一节课后,学生必须在5分钟内离开教学区;收假当日晚自习下课后20分钟、其余时间15分钟学生必须进入宿舍……这份《睡眠管理方案》涉及学生午休和晚上就寝两个时间段,条款并不多,共计12条,但这12条中,几乎每项中都有具体时间限定。而反复出现的“必须”“不得”等词语,更显示出这不仅是一份管理方案,更是一条条铁律——事关学生健康的柔情铁律。 在这12条中,每一条结尾都落实了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,年级组、保卫科、生活部、学生发展中心、值日组……“从这份《睡眠管理方案》就能看到,为了让学生‘睡得好’,这背后有多少人在悄悄付出,在默默守护。”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任石山说。 “每晚21:40准时熄灯,除了呼吸声,不能有其它任何声音。”马佐荣介绍,每晚熄灯后,生活老师会在宿舍走廊上巡逻,脚步轻若落羽,一直持续到凌晨0点。“虽说是巡逻,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娃娃的照顾,比如发现有娃娃蹬掉了被子,值班生活老师就会悄悄给他盖上。” 生活老师帮学生缝衣服 而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,还建立起了一套近乎严苛的“睡眠溯源机制”。这套机制不仅让学生在休息时段必须好好休息,也让生活老师、班主任等感受到压力:校领导或年级主任在课堂巡察时,如果发现有学生在上课时打瞌睡,会立即向学生发展中心反映。学生发展中心将立即启动调查,详细了解学生打瞌睡的原因,若是因为班主任或者生活部管理教育不到位,学校将对相关责任主体和主要责任人追责。 为了防止学生在晚上、午休时躲在被窝里玩私藏的手机,学生发展中心、生活部、保卫科和班主任会不定时组织联合清查行动,对学生私藏的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收缴暂存。 “我们制定一项项制度,一条条铁律,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‘睡得好’,为了学生的健康和未来。高效的课堂除了老师的教学因素外,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,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该睡觉的时间就必须睡觉,不准熬夜看书学习,更不准玩手机等电子产品。”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执行校长许明华表示,牺牲睡眠时间用于学习,并不能换来学业成绩的提高,反而对学生的学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,“在睡眠不好的前提下谈学习,无疑是空谈、胡说。” 宿舍洗衣区 细节管理: 科学雕琢的睡眠环境 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3栋612间宿舍构成的“睡眠矩阵”中,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,科学雕琢。 2021年,学校将学生宿舍宽度70厘米的床分批更换为85厘米的床,这看似短短15厘米的增量,实则是基于青少年脊柱发育数据的科学决策,更凝结着教育者的良苦用心。“我们调研发现,70厘米宽的床导致孩子翻身受限,而且被子也容易掉到地上。”马佐荣说,不仅床的宽度增加了,床的长度也增加了,“因为现在的娃娃个子长得快,要是翻身不舒服,伸腿不舒服,何谈‘睡得好’?” 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统一放在床尾,床下鞋子摆成一条线……每一间学生宿舍,都是整整洁洁的。“在我们学校,宿舍里夏天从不用蚊帐。”马佐荣自豪地说。 传统蚊帐消失的背后,是学校生活老师们精心的付出:每周对宿舍进行一次大扫除;每学期开学前,对宿舍外山坡上的杂草清除;夏季,每周在宿舍楼周边熏硫磺……通过各种人工手段对周边环境进行干预,学生宿舍成了蛇鼠蚊虫的“禁区”。 宿舍配备有电吹风 学生宿舍安装了中央空调,每一间宿舍都有出风口。每到夏季,空调温度开多少摄氏度都十分有讲究。“很多人说夏天将空调开到26℃最健康,实际上是不准确的。”马佐荣说,经生活老师、科学老师和医生的联合实验研究,发现夏季一般情况下,睡觉之前将空调温度开到26℃之后,当时觉得很舒适,但是到了凌晨1-3点,学生们进入到了深度睡眠,身体代谢的速度加快,肌肤会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,再加上温差的影响,很容易感冒着凉。“因此,夏季晚上我们中央空调的温度一般都调到了28℃。” “对中学生来说,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,睡眠不足、生物节律紊乱不仅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、学业成绩下降等后果,长期来看更可能损害脑功能,导致孩子抑郁、焦虑、注意力缺陷、行为冲动等情绪、行为问题,损害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。”有着20多年教学、教育管理经验的许明华表示,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一直以来都是一些家长的烦心事,也是教育部门的关切事。“因此,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,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睡眠质量,一直将学生睡眠管理作为‘分内之事’。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,更重要的是,我们尽全力教育、引导学生认识、领悟睡眠与身体健康、与学习质量的关系,让他们打心底重视睡眠,养成‘该睡觉时就睡个好觉’的行动自觉,形成‘睡眠好身体才好,学习才好’的认知深度。” 月光洒在宿舍楼外的桂花树上,宿舍内,孩子们的呼吸声犹如轻柔的海浪。当朝阳再次升起时,这些在优质睡眠中蓄满能量的少年,又将奔向书声琅琅的教学楼。而关于“睡得好”的故事,仍在这个校园的每个夜色里温柔续写。 龙泉“妈妈”们说: 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,生活老师将爱心、细心、热心倾注给每一位学生。“龙泉模式”重构了传统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范式,也重新定义了生活老师的意义——她们不是简单的管理者,而是用生活智慧完成教育“最后一公里”的“摆渡人”。对于生活老师这个角色,她们如是说: ◆当孩子们离开家庭来到学校,我们生活老师得及时补位,充当家长的角色,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。 ——杨容华 ◆我愿意像一个朋友一样去倾听她们的心事,帮助她们解决烦恼并耐心劝导,成为孩子们的“知心朋友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仅孩子们在成长,我也在成长。 ——赵芳 ◆我将用全部的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引导她们,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。 ——罗克群 ◆孩子们是可爱的,是懂得感恩的。每每收到已毕业多年的学生们的电话、微信祝福和问候,瞬间觉得一切都值得。 ——李华 ◆我们把每一位在龙泉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,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当好“妈妈”这个角色,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,帮助他们健康成长。 ——岳玲峰 ◆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,我用爱心与真情,收获了孩子们几百份甚至几千份的爱心与真情。我骄傲,因为我是一名生活老师;我骄傲,因为我不仅仅是一名生活老师。 ——贾乐琼 巴中融媒记者 魏文明 阳琼华 |
||
|